|
1.內容提要
本書基于現(xiàn)有“等同現(xiàn)澆”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發(fā)展背景,從“非等同現(xiàn)澆”結構的角度深入研究,系統(tǒng)闡述了七種新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包括延性連接框架體系、竹節(jié)桿耗能框架體系、摩擦耗能框架體系、現(xiàn)澆主框架裝配式次框架結構體系、搖擺墻結構體系、盒式結構體系、模塊化懸掛結構體系,側重講述了各新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的構造特點、受力模式、性能優(yōu)勢、設計方法,并就新結構體系與建筑工業(yè)化技術的結合以及相較于傳統(tǒng)“等同現(xiàn)澆”型結構體系的優(yōu)勢進行了分析,供廣大研究及設計人員參考借鑒。 本書成果可推動“非等同現(xiàn)澆”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的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發(fā)展應用,與現(xiàn)有的“等同現(xiàn)澆”型互為補充,構建完整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可作為我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研發(fā)、設計、施工等行業(yè)人員的參考用書。
2.目錄
11引言1 12裝配式結構的特點與優(yōu)勢2 13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分類4 131裝配式框架結構體系4 132裝配式剪力墻結構體系7 133裝配式框架剪力墻(核心筒)結構體系11 14我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應用現(xiàn)狀11 141裝配式整體預應力板柱框架結構11 142世構體系13 143潤泰體系15 144萬科、西偉德、中南及宇輝等集團預制裝配技術17 15現(xiàn)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的發(fā)展局限18 16本書主要內容19 本章參考文獻20
21引言22 22等同現(xiàn)澆連接和干式延性連接22 23延性連接裝置24 24帶DDC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節(jié)點的抗震性能25 25塑性鉸位置的影響29 26結構體系設計方法32 261節(jié)點剪力傳遞機制和剪力傳遞能力計算方法32 262結構構件的能力設計35 27本章小結40 本章參考文獻40
31引言42 32外置可更換全金屬耗能桿42 321竹形耗能桿構造和概念設計42 322全鋼竹形耗能桿43 323鋁合金竹形耗能桿47 324部分約束耗能桿53 33附加全鋼耗能桿裝配式后張混凝土節(jié)點62 331節(jié)點試驗試件62 332節(jié)點試驗加載與測量裝置64 333節(jié)點試驗方案66 334節(jié)點試驗現(xiàn)象與結果66 34本章小結71 本章參考文獻72
4.1引言74 4.2裝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構造與機理74 421頂?shù)啄Σ梁哪苎b配式框架74 422腹板摩擦耗能裝配式框架76 4.3摩擦耗能器性能試驗78 431摩擦耗能器構造78 432試驗方案79 433NAO試驗結果81 434NAO與黃銅片試驗結果對比82 435NAO與普通鋼試驗結果對比84 4.4裝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數(shù)值建模85 441原型結構算例85 442裝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數(shù)值模擬87 443填充墻的數(shù)值模擬88 444數(shù)值模型校準88 4.5非線性靜力分析89 451低周反復加載分析89 452推覆分析90 4.6非線性動力時程分析92 461地震動的選擇92 462DBE和MCE下的地震響應比較92 463DBE和MCE下的耗能能力比較96 4.7裝配式摩擦耗能框架抗震易損性分析98 471動力增量IDA分析98 472地震易損性分析101 48本章小結105 本章參考文獻105
51引言108 52基于耗能鉸節(jié)點的主次框架結構體系108 521主次框架連接耗能鉸節(jié)點109 522主次框架結構的算例模型109 523無支撐結構構件屈服狀態(tài)和結構耗能分布112 524基于耗能鉸的巨型框架結構減震性能114 525耗能鉸節(jié)點參數(shù)分析118 53現(xiàn)澆主框架預制裝配調諧隔震次框架體系121 531次框架隔震巨型框架簡化計算模型122 532附設阻尼器的主次框架結構減震性能123 533次框架隔震的主次框架結構減震性能126 54本章小結126 本章參考文獻127
61引言129 62裝配式新型損傷可控搖擺墻研究136 621單調加載曲線136 622滯回曲線138 623實現(xiàn)自復位條件138 63新型損傷可控搖擺墻試驗分析139 631試驗設計139 632試驗裝置139 633試驗分析141 64損傷可控搖擺墻有限元模擬142 641有限元模型建立142 642試驗與理論和有限元結果的對比143 65本章小結144 本章參考文獻144 71引言148 72盒式結構體系發(fā)展歷史149 73盒式結構體系的組成149 731空腹夾層板150 732網(wǎng)格式框架墻151 74盒式結構與高層結構及建筑工業(yè)化技術的結合152 75盒式結構試驗研究153 751網(wǎng)格式框架墻的滯回性能特點153 752滯回曲線及骨架曲線分析154 753延性和變形能力對比分析156 754剛度退化157 755耗能能力157 76高層盒式結構抗震性能分析158 761模型設計158 762靜力Pushover分析161 763IDA分析162 764地震易損性分析164 77盒式結構同框架結構在實際工程中的對比165 771結構介紹165 772抗震性能分析167 773ParkAng損傷分析170 774經(jīng)濟性能分析171 78本章小結174 本章參考文獻174
81引言176 811裝配式模塊建筑及其優(yōu)勢與不足176 812懸掛減震結構體系及其優(yōu)勢與不足179 813模塊建筑與懸掛結構的優(yōu)勢互補181 82模塊建筑結構體系特點182 821鋼結構模塊建筑結構與鋼框架結構的不同點182 822模塊建筑結構面臨的挑戰(zhàn)183 823模塊建筑結構的結構層次183 824工程案例185 83主次結構減振機理186 831系統(tǒng)計算模型及運動方程186 832復簡諧激勵下結構動力響應187 833主結構無阻尼時參數(shù)解析188 834大質量比系統(tǒng)減振效果評價190 84懸掛結構的次結構模塊化192 841實現(xiàn)形式簡述192 842對非結構構件的保護效應194 843簡明的層間關系194 85模塊化懸掛結構受力特點196 851懸掛結構的主結構受力特點196 852阻尼器布設方式197 853次結構層間位移限值的制約197 86基于遺傳算法的模塊化懸掛結構減震性能最優(yōu)化198 861次結構層間位移需求198 862模塊化次結構與層間阻尼的優(yōu)勢機理201 863考慮次結構豎向不規(guī)則的進一步優(yōu)化204 864優(yōu)化后模型性能驗證205 87模塊化懸掛結構振動臺試驗研究208 871試件設計與試驗方案208 872試驗現(xiàn)象與結果及其討論分析210 873基于試驗的進一步建模分析213 88本章小結214 8A附錄:主次結構減震體系策略的分類215 本章參考文獻216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