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前言 學科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是一定歷史時空中建構起來的規(guī)范化知識形式。學科體系是一種知識制度,是一種對知識加以分類的“學科分類制度”。近年來,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qū)W科建設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如學科專業(yè)目錄修訂調(diào)整、學科基金資助、重點學科點設置、學科發(fā)展不平衡、學術評價問題,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缺乏國際影響等,追根溯源均可歸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制度問題。 中國現(xiàn)代學術體系的建立與發(fā)展,是與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革及知識轉型分不開的。本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和“學為政本”的理念,晚清及民國學人借助于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確立、現(xiàn)代文獻分類法的編制,對中國傳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按照西方學科分類體系進行了重組。在現(xiàn)代西方強勢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的沖擊之下,輔之以弱勢文化的自我心理認同,晚清以來的知識分子不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去審視現(xiàn)代西方的學科知識體系,更不可能以理性的態(tài)度、按照嚴格的程序和步驟去檢驗引進的西方知識體系,特別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 1949年后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基本照搬蘇聯(lián)模式,對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采取徹底否定的態(tài)度,這使得20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不僅脫離了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譜系,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承襲割斷了聯(lián)系;1978年后人文社會科學雖得以重建,但相對于西方人文社會科學,不僅依然缺乏必要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土壤,而且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分類體系也陷入長期的模糊不清。 在目前的學科分類中,對于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哲學社會科學這三者的概念界定十分混淆。教育與學術管理部門及許多學者對于這三個性質(zhì)不同的概念長期混用,不僅影響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更嚴重影響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專業(yè)設置和教學,以及與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話與交流。 當下的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國家的發(fā)展對人文社會科學在理論研究方面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亟須建立起能夠反映中國國情和歷史深度,指導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并和西方知識體系平等對話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理論思維與獨立研究。 無論從內(nèi)部世界還是外部世界來看,中國缺失自己的知識體系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都是令人擔憂的。由于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學術層面,都面臨著一些很難解釋和解決的問題,較難對自己國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給出合乎情理和合乎邏輯的解釋,以至于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及其趨勢表述不清。特別是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對中國抱有越來越巨大的期待,但期待中又包含著許多不確定性和誤解。世界不了解中國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目前缺失一個用以說明和解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話語方式。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古老的文明,漫長的歷史,璀璨的文化,以及當今舉世矚目的經(jīng)濟發(fā)展成就,但是,我們沒有一個能夠為國際接受和理解的知識體系來解釋我們的歷史和文化。長期以來,對于中國歷史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解釋權,都是采用西方概念、理論和邏輯,努力借用西方的知識體系來認識自己,解釋自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困境。知識體系的缺失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空間顯得逼仄狹小,盡管強調(diào)要“走出去”,但如何走、往哪里走依然是模糊不清的。假若沒有一種明確的方向和路徑,走出去的路大抵會是步履維艱的。 因此,重構當代中國的學科體系結構,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使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進入世界人文社會科學譜系的同時,實現(xiàn)本土化,用自己的理論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正日益成為學術界研究和關注的焦點。而要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確定無疑是出發(fā)點和先決條件。 本書采用語境分析方法對中國現(xiàn)代學科體系的建立、變遷和未來發(fā)展進行了剖析,從“民國學制改革”和“近代文獻分類法演化”兩個途徑對近代中國傳統(tǒng)學術譜系的演變的過程進行了闡述,并試圖厘清“人文學科”“社會科學”以及“哲學社會科學”這三個概念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語境中是如何產(chǎn)生以及被混淆的;在此基礎上,分析國內(nèi)現(xiàn)行學科分類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對照國外主要的學科分類體系的設置情況,進行有關于我國學科體系重構的再思考,進而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學科邏輯,并能夠和國際平等對話的學科分類體系框架。 所有的學科概念和范疇其實都產(chǎn)生于某種特定的社會現(xiàn)實,并不存在一種不涉及任何價值的普遍的學科概念。相比于20世紀初的激烈的學術轉型,一個多世紀之后的今天雖已不再有救亡圖存的危險,但尋求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緊迫感,以及世界的多元變化比20世紀初更為劇烈。在新的環(huán)境下,對歷史的梳理正是反思的前提,也是理論得以重新建構的先決條件,許多重大問題只有在學術史疏理中才能求得正解。誠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和政治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所言,“對觀念構架的每一次選擇都是一次政治選擇”。
致謝 本書的寫作緣由來自我在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博士階段的學習,其時我的導師葉繼元教授正致力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立和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研究》的研究工作,參與其中的我面對人文社會科學評價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意識到學科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劃分的問題,而涉及不同社會語境下的價值判斷和路徑選擇,特別是中國的學科建立過程是在清末民初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起步的,其中經(jīng)過了不同歷史階段的周折,存在著反復的試錯與修正。 回首博士學習階段的點點滴滴,如在昨日,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葉老師開闊的學術眼光,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特別是他溫厚寬容的君子之風和諄諄教誨,使人如沐春風。不僅豐富了我的學術素養(yǎng),拓寬了專業(yè)視野,也教會并引導我從歷史和社會的角度研究文獻,從而對知識分類和學科分化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和領悟。 非常感謝南京大學的鄭建明教授、孫建軍教授和徐雁教授,他們在本書的選題和寫作過程中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尤其要感謝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侯漢清教授,侯老師不僅給予了諸多指點,還無私地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使我得以順利完成本書的寫作。 此外,我的同門學友劉宇博士,他的意見和觀點給了我很多啟發(fā)。葉繼元老師和我們常常在一起討論、交流,和大家在一起度過的學術例會時光是非常美好的,值得長久懷念。 同樣,還要感謝我所在工作單位東南大學的同事們,感謝你們在工作上給予我的幫助和支持。你們是我工作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朋友。 最后,特別感謝東南大學出版社的史建農(nóng)編輯,他的耐心嚴謹以及高效的工作使得本書的寫作終于得以順利完成。 回首向來路,心存感激。在這里祝大家幸福平安! 袁曦臨 2016年11月8日于金陵 2.目錄 第一章“學科”與“學科體系”1 1.1“學科”涵義解析2 1.2學科分類及學科制度化17 1.3學科分類體系研究述評24 1.4學科體系結構的隱含權力33 第二章西方學術體系之建構過程40 2.1“七藝”“三藝”與“四科” 42 2.2西方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建立43 2.3人文學科組成47 2.4社會科學結構50 2.5西方主流的學科分類系統(tǒng)57 2.6從學科分化到科際整合71 第三章近現(xiàn)代中國學科體系之初建79 3.1六藝分科與四部分類80 3.2三次外來文化沖擊86 3.3大學制度與民國學制改革90 3.41949年后的兩次院系調(diào)整96 3.5重建人文社會科學體系100 第四章中國傳統(tǒng)知識系統(tǒng)艱難轉型107 4.1傳統(tǒng)學術與典籍分類的關系109 4.2民國時期圖書分類法編制潮112 4.3古代典籍的分類困境117 4.4本土化文獻分類體系的實踐探索134 4.5傳統(tǒng)中國知識系統(tǒng)轉型之思考140 第五章我國現(xiàn)代學科知識體系之重構144 5.1學科構建問題及其語境分析145 5.2多元發(fā)展的學科準入模式164 5.3重構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原則171 5.4現(xiàn)代人文社會學科體系結構177 第六章中國傳統(tǒng)學術走向開放與多元200 6.1“國學”由來及其內(nèi)涵201 6.2現(xiàn)代視域下“國學”的多重面貌207 6.3國學的學科制度化困境216 6.4重建古典經(jīng)學學科體系223 第七章結語237 參考文獻246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