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總序 東南大學法學院承三江、中央之學脈,恢復法科教育已逾廿載。本年,正值復建學院十歲,氣象初成。立院之本,在育人誨誨,不厭其倦;求道之志,在為學旦旦,不厭其精。院齡尚短,但朝氣蓬勃;資歷雖淺,貴求是創(chuàng)新。 辦學之路艱,偏隅之處更甚。幸東南法學學人多年來孜孜以求,不懈勵進,東南大學法學院已發(fā)展為法學學術研究重鎮(zhèn)。學院立基憲法與行政法、刑事法學等傳統(tǒng)法學學科領域上深厚理論、實踐優(yōu)勢,篤志交叉學科辦學、科研之積淀,于工程法、交通法以及醫(yī)事法等特色領域辟徑拓新,為我國法科教育和法學研究事業(yè)貢獻良多。大學之所謂,實匯大師矣。學院一貫注重優(yōu)秀學人的吸納培養(yǎng),以“雙江雙杰”為代表的高端人才優(yōu)勢尤為突出。多人次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江蘇省教育廳“青藍人才工程”、東南大學“校優(yōu)青計劃”等。有名士,更聚英才。東南大學法學院教學科研隊伍的年輕化、國際化建設成效顯著,先后引進多位專業(yè)領域內(nèi)知名學者,同時吸引了一大批海內(nèi)外知名高校優(yōu)秀博士畢業(yè)生。中青年教師已逐漸成為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人才梯隊的層次構筑更加合理化,這為學術人才長期儲備、學術研究可持續(xù)奠定了堅實基礎。 秉人才適其才、盡其用的科研組織管理理念,響應國家關于推動高校智庫建設的指導方針,東南大學法學院致力于科研活動的平臺化建設。在傳統(tǒng)法學學科教研室組織構架的基礎上,發(fā)揮自身交叉學科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囿傳統(tǒng)學科分野,聚焦問題,有的放矢。先后創(chuàng)建“反腐敗法治研究中心”“交通法治與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法治發(fā)展評估研究中心”等國內(nèi)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業(yè)化學術研究平臺。通過各個學術研究平臺,更加科學高效地整合配置院內(nèi)科研力量,引導多元化的科研團隊建設,初步形成各學科教研室與各專門研究平臺的多維度、立體化管理,實現(xiàn)科研人才在既有傳統(tǒng)學科類別的基本框架下,充分挖掘個人研究的興趣專長,在更加多樣的科研團隊間相互自由流動,更加有力地促進了學院內(nèi)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為各個研究者開拓研究視野,創(chuàng)新研究思路,實現(xiàn)學術研究資源、信息的共享,不同觀點、思想的碰撞,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與便利,營造出法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以及良性競爭的學術環(huán)境。 立足自身法學學術研究的深厚基礎,以交叉學科、特色領域研究為著眼點,法學院一直致力于積極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廣邀海內(nèi)外博學有志之士,共議善治良法之題。先后舉辦“海峽兩岸工程法治”“城市停車治理論壇”“法治發(fā)展量化評估研討會”“刑事法治指數(shù)的指標構建與修訂研討會”“員額制與司法改革實證研討會”“醫(y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法律機制研究”等一系列法學學術或實踐議題研討活動,為國內(nèi)外相關領域研究打造優(yōu)質的學術交流平臺,獲得積極的社會反響和良好的學術聲譽。 當然,孤芳自賞必固步自封。興辦論壇研討,絕非單純搭臺唱戲。熱鬧止于一時,深思方存長久。東南大學法學院希冀借此文存,將共同參與學術探究諸君的所思所言,付梓文牘。一來,為不吝賜言的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記錄下觀點交鋒、思想碰撞之盛況,力圖重現(xiàn)那一場場精彩絕倫的學術盛宴。二來,記錄亦為傳播。結集成書,將精彩涂墨于文卷,便于重復研讀,反復思慮,為沒能即時參與的研究者提供可資借鑒的材料,為今后更加深入細致的探討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為進一步開展交流討論提供論題論理的文獻基礎。最后,也是滿足東南大學法學院的一點小小私心,記錄下學院學術研究走過的道路,厘清本院法學學術上論理學養(yǎng)發(fā)展變遷的脈絡。不為流芳,但求自我審視,自我檢討,自我激勵。 一言可蔽之: 治學明德,止于至善。 是為序。 東南大學法學院2016年5月 2.編者序 2016年4月9日,東南大學法學院主辦、東南大學法治發(fā)展評估研究中心承辦的“員額制與司法改革實證研討會”順利召開。會議由東南大學法學院院長、長江學者劉艷紅教授主持,囊括了研究司法改革的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和青年才俊,更吸引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全國各地各層級司法實務部門的領導、專家和業(yè)務骨干,共計近百人參會。會場上觀點碰撞,討論異常熱烈。本書正是該研討會的后期成果,凝聚了與會學者、檢察官和法官的智慧結晶。我們從報名參會的百余篇論文中精選了17篇論文,分別聚焦于“檢察官員額制改革”、“法官員額制改革”、“司法責任與案件權重”和“司法行政管理”四大當前司法改革的熱點問題,堪稱司法改革研究的一時之選。 首先要感謝全書的諸位作者。他們提供了優(yōu)秀的研究成果,使本書的出版成為可能。在這些杰出的作者中,程金華、王立明、豐霏、鄧小兵、楊清望、王祿生和彭俊磊是長期關注司法改革的學者,有的還作為智囊深入?yún)⑴c到司法改革中。他們以犀利的批判性視角展示當前司法改革存在的弊病和面臨的困境,并將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分析和解決。沈威、諸葛旸、廖興界來自全國不同地區(qū)的檢察機關;田源、黃海錠、陳建華、楊斌、曾競、王啟亮、樊強、張晴、馮冰潔來自各級人民法院。他們都是一線司法實務部門的領導和精英,也是本部門司法改革的指導者和執(zhí)行人。他們“身在此山中”,卻能看得更加清晰和透徹,對待問題也格外務實。李斌曾是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一線檢察官,在司法改革的浪潮席卷之際,她選擇了辭職。她的研究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作出類似選擇之司法工作者的真實訴求。 有了上述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背景的作者,我們看到書中的觀點和立場是多樣的,甚至是彼此沖突的。然而,正是通過這種多樣性和沖突所產(chǎn)生的張力,本書才得以全面地展示我國司法改革的不同側面。對于改革中的不同角色而言,改革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在旁觀者看來,改革是保障公正,是實現(xiàn)效率,是冰冷的數(shù)字和抽象的法理基礎;在身處改革漩渦中心的一線司法人員看來,改革是生活:
怎么入額,怎么辦案,怎么發(fā)工資。只有從不同的視角透視司法改革,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司法改革,真正將理論和實際聯(lián)系起來,也就從“看山是山”到了“看山不是山”,最終達到“看山還是山”。 自2014年以來,司法改革逐漸成為法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多如牛毛的研究中不乏優(yōu)秀之作。然而,大多數(shù)司法改革研究始終無法擺脫一手經(jīng)驗材料匱乏的弊病。法律社會學認為,運行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與書本上的法律(Law in
book)存在鴻溝,這在司法改革中尤為明顯。如果僅僅著眼于文本、制度和法理來研究司法改革,那么這樣的研究無疑具有相當?shù)木窒扌?。本書提供了大量實證素材,不僅為當代的司法改革研究夯實基礎,也有望成為未來司法制度研究中極有價值的參考材料和對話對象,并在由此形成的學術脈絡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在此愿景下,忝為本書《員額制與司法改革實證研究:
現(xiàn)狀、困境和展望》的主編和副主編,我們樂于見到這些一流作品能夠順利出版,并希望本書可以拋磚引玉,促進更多優(yōu)秀的研究面世。 王祿生、馮煜清2016年6月1日于南京 3.目錄 員額制與司法改革實證研討會勝利召開凌霞/001 檢察官員額制改革 1 檢察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立場實證分析 ——兼議以科學方法對待司法改革之必要性程金華/005 2 檢察官職業(yè)幸福感調(diào)查報告李斌/022 3 員額制改革背景下檢察機關內(nèi)部辦案組織研究 ——以職務犯罪為關注點廖興界/039 4 青海省員額制檢察官體制改革試點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建議王立明/045 法官員額制改革 5 員額制與法官身份塑造豐霏/057 6 鐵打的“員額”流水的“官” ——司改浪潮激蕩下“法官自由轉院”模式之構建田源/069 7 論法官助理審判輔助機制的構建 ——以員額制改革路徑下審判權運行為指向楊斌王啟亮/078 8 員額制改革風險的防控與疏解曾競王啟亮樊強/091 司法責任與案件權重 9 員額制下主審法官責任制探析鄧小兵松林/105 10 論法院案件權重規(guī)則的構建及法官員額的確定黃海錠/117 11 檢察官員額制改革背景下的責任法制化與相對性獨立 ——以司法改革之獨立行使檢察權為視角彭俊磊/129 12 員額制改革視野下基層檢察官辦案責任制之重構 ——以檢察工作一體化與檢察官獨立原則的適用為視角 沈威鄭昱/137 13 “司法產(chǎn)品”的閾值: 法官合理辦案量的實證測算張晴馮冰潔/155 司法行政管理 14 歷史與未來: 司法行政管理與省級統(tǒng)管陳建華/173 15 相馬與賽馬: 中國初任法官選任機制實證研究王祿生/184 16 司法權中央事權化: 法理內(nèi)涵與政法語境的混同楊清望/199 17 關于初任檢察官選任機制多元化的路徑思考與制度構建諸葛旸/207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