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 避難場所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規(guī)劃學科研究的新熱點。在我國各地地震災害頻發(fā)的背景下,從居民對避難場所、路徑的行為選擇、避難圈的空間特征等方面出發(fā),系統(tǒng)探討住區(qū)居民的避難行為規(guī)律和避難圈的空間布局,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書是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部分研究成果,側重基礎理論探討,圖文并茂,系統(tǒng)闡述住區(qū)中居民選擇避難場所、避難路徑的空間特征、行為特征、影響要素,以及住區(qū)避難圈優(yōu)良性的評價方法,建構住區(qū)避難場所布局模式和避難生活圈的劃設方法,具有系統(tǒng)性、貼近規(guī)劃前沿的特色。 本書可供城市規(guī)劃學、地理學、建筑學、安全防災學等相關學科的教學、研究和管理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問題2 1.3研究對象與概念界定3 1.3.1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圍3 1.3.2概念界定3 1.4研究目標與研究意義8 1.4.1研究目標8 1.4.2研究意義8 1.5研究方法與框架8 1.5.1研究方法8 1.5.2研究框架9 第2章避難心理、行為與空間11 2.1避難心理11 2.2避難行為13 2.2.1研究概述13 2.2.2避難行為的類型15 2.2.3避難行為的時序特征16 2.2.4避難速度17 2.3避難路徑選擇18 2.3.1研究概述18 2.3.2避難路徑選擇的心理特征19 2.3.3疏散路徑選擇模型20 2.4避難場所選擇20 2.4.1避難場所選擇的原因20 2.4.2避難場所選擇的用地類型21 2.5避難場所布局22 2.5.1相關法規(guī)22 2.5.2用地指標25 2.5.3布局方法27 2.6避難圈29 2.6.1避難圈的相關概念29 2.6.2防災生活圈30 2.6.3防災分區(qū)與避難單元33 2.7小結35 第3章理論基礎與研究設計37 3.1理論基礎37 3.1.1心理學的相關理論37 3.1.2空間選址的相關理論45 3.2研究設計47 3.2.1避難場所選擇的特征分析47 3.2.2避難路徑選擇的特征分析48 3.2.3避難圈選擇的特征分析48 3.3數據采集49 3.3.1樣本選擇49 3.3.2問卷設計與發(fā)放52 3.3.3受訪者屬性53 3.4小結54 第4章居民選擇避難場所的特征分析55 4.1空間特征55 4.1.1用地類型55 4.1.2有效性59 4.1.3規(guī)模與等級特征60 4.1.4位置62 4.1.5距離66 4.2行為類型71 4.2.1就近避難71 4.2.2出口滯留72 4.2.3原地不動76 4.2.4返宅行為79 4.3行為特征79 4.3.1群集性與分散性79 4.3.2向心性與離心性84 4.3.3內向性與外向性87 4.4影響居民選擇避難場所的要素分析89 4.4.1空間要素89 4.4.2個體與社會要素95 4.5小結104 第5章居民選擇避難路徑的特征分析107 5.1空間特征107 5.1.1長度107 5.1.2集中度115 5.1.3方向性117 5.1.4繞曲性118 5.1.5擁擠性120 5.1.6連續(xù)性124 5.2行為特征125 5.2.1從眾行為125 5.2.2慣性行為126 5.2.3迂回行為127 5.3影響要素分析128 5.3.1空間要素128 5.3.2個體與社會要素129 5.4小結135 第6章避難圈的空間特征與評價分析138 6.1避難圈的形成138 6.2避難圈的空間特征139 6.2.1平面構型139 6.2.2規(guī)模145 6.3避難圈的緊湊度147 6.3.1形狀率147 6.3.2形狀指數148 6.3.3圓形率150 6.3.4最小外接圓151 6.4避難圈重心的偏離度154 6.4.1重心的相關概念154 6.4.2偏離三角形的構建164 6.4.3偏離度分析168 6.5小結174 第7章住區(qū)避難場所布局模式建構176 7.1避難資源需求與供給理論176 7.1.1需求理論與需求曲線176 7.1.2供給理論與供給曲線180 7.1.3供需平衡點185 7.2避難場所布局的基本要求186 7.2.1位置選址186 7.2.2服務半徑187 7.2.3規(guī)模與數量187 7.3避難場所的布局模式187 7.3.1中心式188 7.3.2邊角式195 7.3.3帶狀式201 7.3.4混合式204 7.4小結210 第8章住區(qū)避難生活圈劃設212 8.1避難生活圈布局的數學模型212 8.1.1假設條件212 8.1.2選址模型213 8.2避難生活圈的劃設213 8.2.1基本圈形213 8.2.2服務半徑與服務范圍219 8.2.3等級與規(guī)模220 8.3樣本小區(qū)避難圈的優(yōu)化223 8.3.1優(yōu)化方法223 8.3.2避難場所用地需求223 8.3.3建筑倒塌模擬224 8.3.4新辟避難場所布局230 8.3.5優(yōu)化前后的指標比較236 8.4完善建議242 8.4.1避難場所應急配套設施的建設242 8.4.2高層住宅室內避難空間的設置245 8.5小結246 第9章結論與展望248 9.1主要結論248 9.2創(chuàng)新點250 9.3展望251 參考書目253 后記265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