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南大學出版社近日新推著名民俗專家、東南大學陶思炎教授近三十載尋源、考究、積淀、更新之作《中國魚文化》,為讀者打開一扇進一步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特殊窗口。
中華民族的魚文化博大精深,其發(fā)軔于舊石器時期,距今至少在五萬至一萬五千年之前。魚類水際悠游、繁衍眾多,它作為食物對人類生存的恩惠,喚起了早期人類的崇敬情感,被寄托了魚、人合一的親善企盼,并萌生出憑之而溝通天地的神話幻想。于是,各類魚圖、魚物、魚俗、魚信、魚話、魚謎、魚趣紛紜迭出,它們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依存,結(jié)成了歷時久遠、類型龐雜、數(shù)量浩繁、多姿多趣的文化長鏈。陶思炎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對這一特殊而又厚重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進行覓蹤尋源、溯本探究、整體考察,經(jīng)過多年研考積淀,終成《中國魚文化》著作。
《中國魚文化》幾乎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所有領(lǐng)域,包容著物質(zhì)生產(chǎn)、社會組織、信仰崇拜、口頭講傳的各種成分,涉及物質(zhì)的、社會的、精神的與語言的諸多領(lǐng)域。通過對諸如“捕魚之術(shù)”、“魚事制法”、“漁信漁忌”、“魚圖類說”等魚文化的內(nèi)涵舉釋,深入探究了中國魚文化功能的始生導向、外衍導向和內(nèi)化導向,對“和合與雙魚”、“鯀與烏魚”和“人魚與孟姜女”等千古魚謎一一揭解,為讀者展示了一個堪稱中國文化史上歷時最久、應用最廣、功能最多、風俗性最強的文化系統(tǒng)的風貌,以求讓讀者透過《中國魚文化》看到魚的大千世界,同時也看到人的精神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