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目錄 前言 /1 0 緣起與背景 /1 0.1 緣起 /2 0.1.1 城市發(fā)展的復雜背景 /2 0.1.2 我國新城鎮(zhèn)化進程 /2 0.2 相關(guān)研究 /3 0.2.1 城市規(guī)劃建設(shè)理論發(fā)展 /3 0.2.2 工業(yè)革命后城市局部作用于整體的相關(guān)研究 /5 0.2.3 國內(nèi)城市局部作用于整體的相關(guān)理論 /8 0.3 城市逆向規(guī)劃建設(shè)思路 /10 0.3.1 逆向研究視角與城市生長點概念引入 /10 0.3.2 逆向研究核心問題 /10 0.4 研究目標及思路 /11 1 城市與城市生長點 /13 1.1 城市的起源與生長 /14 1.1.1 城市生長起源 /14 1.1.2 城市生長的向心傾向 /15 1.1.3 城市具有生命周期 /16 1.2 城市生長中的城市生長點 /17 1.2.1 “自上而下”的城市生長 /18 1.2.2 “自下而上”的城市生長 /18 1.2.3 城市生長的自組織性與可干預性 /18 1.3 城市動態(tài)發(fā)展背景下的城市生長點 /19 1.3.1 城市的發(fā)展造就城市生長點 /19 1.3.2 城市生長中城市生長點貫穿始終 /22 1.3.3 不同時間、空間維度中城市生長點呈非均衡發(fā)展 /24 1.4 本章小結(jié) /25 2 城市生長點概念及解析 /27 2.1 城市生長點 /28 2.1.1 定義 /28 2.1.2 概念解讀 /28 2.2 城市生長點與其他城市“點” /29 2.2.1 形態(tài)層面的比對——城市生長點與其他城市“點”的相同與差異
/29 2.2.2 作用原理層面比對——與城市生長點相似的作用原理的相關(guān)概念
/31 2.3 城市生長點屬性 /33 2.3.1 內(nèi)在屬性 /33 2.3.2 外在空間屬性 /35 2.4 城市生長點在城市中 /37 2.4.1 點之于點 /37 2.4.2 點之于城市 /38 2.5 本章小結(jié) /40 3 城市中不斷演化的城市生長點 /42 3.1 “點” /43 3.1.1 “點”的城市特性 /44 3.1.2 “點”之于城市生長 /44 3.1.3 城市生長點“布點” /47 3.2 “軸” /48 3.2.1 “軸”的城市特性 /48 3.2.2 “軸”之于城市生長 /50 3.2.3 “軸”與城市生長點布點 /51 3.3 “網(wǎng)” /52 3.3.1 “網(wǎng)”的城市性 /53 3.3.2 “網(wǎng)”之于城市生長 /54 3.3.3 “網(wǎng)”與城市生長點布點 /56 3.4 “點”—“軸”—“網(wǎng)”空間形態(tài)演化機制 /58 3.4.1 城市生長點空間演化內(nèi)在動力與制約機制 /58 3.4.2 “點”—“軸”—“網(wǎng)”演化與城市生長點 /59 3.4.3 “點”—“軸”—“網(wǎng)”演化與城市生長 /60 3.5 本章小結(jié) /61 4 城市生命周期中的城市生長點 /64 4.1 城市發(fā)展的不同階段 /65 4.1.1 城市生命周期及其不同階段 /65 4.1.2 混合與側(cè)重 /66 4.2 城市生長點對城市的作用力 /67 4.2.1 三種作用力 /67 4.2.2 三種作用力之于城市生命循環(huán)的意義 /69 4.2.3 三種作用力的混合與主導表現(xiàn) /71 4.3 城市生長點的生長作用力 /72 4.3.1 生長點更替伴隨城市發(fā)展演化 /72 4.3.2 生長點促進城市副中心形成 /74 4.3.3 城市生長點促進新城建設(shè) /79 4.4 城市生長點的再生作用力 /82 4.4.1 城市生長點與城市更新 /82 4.4.2 城市生長點與城市改造 /83 4.4.3 城市生長點引發(fā)的再生 /92 4.5 城市生長點的跨界耦合作用力 /98 4.5.1 城市生長點之空間功能跨界協(xié)同 /98 4.5.2 城市生長點之時間跨界平衡作用 /100 4.6 本章小結(jié) /102 5 城市生長點的開發(fā)機制與模式 /105 5.1 城市生長點的開發(fā)機制與模式 /106 5.1.1 城市生長點的開發(fā)目標 /106 5.1.2 城市生長點開發(fā)機制的總體原則 /107 5.2 公共開放空間模式 /111 5.2.1 背景及范圍 /111 5.2.2 開發(fā)機制與作用特點 /113 5.2.3 公共開放空間模式布點要點 /115 5.3 交通樞紐模式 /116 5.3.1 背景及范圍 /116 5.3.2 開發(fā)機制與作用特點 /117 5.3.3 交通樞紐模式布點要點 /118 5.4 CBD/SubCBD模式 /120 5.4.1 背景及范圍 /120 5.4.2 開發(fā)機制與作用特點 /120 5.4.3 CBD/SubCBD模式布點要點 /121 5.5 城市事件啟動的公共建筑模式 /123 5.5.1 背景及范圍 /123 5.5.2 開發(fā)機制與作用特點 /124 5.5.3 城市事件啟動的公共建筑模式布點要點 /125 5.6 行政中心模式 /127 5.6.1 背景及范圍 /127 5.6.2 開發(fā)機制與作用特點 /127 5.6.3 行政中心模式布點要點 /128 5.7 開發(fā)機制與模式的混合 /130 5.7.1 混合 /130 5.7.2 案例:巴黎萊阿勒 /130 5.7.3 萊阿勒改造對我國城市再開發(fā)的啟示 /138 5.8 本章小結(jié) /140 6 開發(fā)案例 /142 6.1 公共開放空間模式案例一:巴黎貝爾西公園改造實踐 /143 6.1.1 巴黎貝爾西地區(qū)的復雜背景 /143 6.1.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43 6.1.3 經(jīng)驗與反思 /148 6.2 公共開放空間模式案例二: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 /149 6.2.1 建設(shè)背景 /150 6.2.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50 6.2.3 經(jīng)驗與反思 /152 6.3 交通樞紐模式案例一:南京南站 /152 6.3.1 建設(shè)背景 /152 6.3.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54 6.3.3 經(jīng)驗與反思 /155 6.4 交通樞紐模式案例二:東京澀谷 /157 6.4.1 建設(shè)背景 /157 6.4.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57 6.4.3 經(jīng)驗與反思 /162 6.5 CBD/SubCBD模式案例一:浦東新區(qū)陸家嘴 /164 6.5.1 建設(shè)背景 /164 6.5.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66 6.5.3 經(jīng)驗與反思 /168 6.6 CBD/SubCBD模式案例二:鄭東新區(qū)CBD/SubCBD /169 6.6.1 建設(shè)背景 /169 6.6.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71 6.6.3 經(jīng)驗與反思 /173 6.7 城市事件啟動的公共建筑模式案例一:法國國家圖書館 /174 6.7.1 建設(shè)背景 /174 6.7.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75 6.7.3 經(jīng)驗與反思 /179 6.8 城市事件啟動的公共建筑模式案例二:南京奧體中心 /180 6.8.1 建設(shè)背景 /180 6.8.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81 6.8.3 經(jīng)驗與反思 /183 6.9 行政中心模式案例:洛南新城行政中心 /185 6.9.1 建設(shè)背景 /185 6.9.2 城市生長點布點 /186 6.9.3 經(jīng)驗與反思 /187 7 結(jié)語 /191 7.1 城市生長點的概念 /192 7.2 城市生長點的基本特征 /193 7.3 城市生長點的空間演化特點 /193 7.4 城市生長點的時間演化特點 /194 7.5 現(xiàn)代城市中城市生長點的開發(fā)機制與模式 /194 7.6 研究的分析方法 /195 7.7 研究的拓展方向 /196 參考文獻 /197 圖片來源 /202 表格來源 /206 致謝 /207 |